经过充分的前期准备与初步调研后,全球挑战计划“东南亚大城市社会包容性水平评价与韧性治理创新设计”项目团队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深度调研之旅,先后奔赴雪兰莪州(Selangor)、布城(Putrajaya)、马六甲(Malacca)等地考察走访,对马来西亚社会融合、社区治理等重点话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实地考察吉隆坡垃圾填埋厂
8月1日上午,在马来亚大学师生的陪同下,团队一行来到位于雪兰莪州Selayang镇的垃圾填埋厂进行实地调研。
车子途径高速主干道、公路、崎岖山路,一路辗转与市区渐行渐远,映入眼帘的是已有半山坡高的垃圾填埋点和坡上来来往往的垃圾运送车。据工作人员介绍,该厂由吉隆坡WORLDWIDE公司下属,所在地原为非法垃圾倾倒点,由于地缘的偏僻性和对垃圾填埋的需求,政府委托WORLDWIDE公司在此建厂以处理吉隆坡城市垃圾。
据了解,该垃圾场主要为干垃圾填埋厂,会对运送至此处的垃圾进行严格筛选,食物残渣等湿垃圾以及废旧电池等有害垃圾会被剔除,运送至其他指定处理厂进行分类处理。团队成员重点了解了垃圾填埋厂运营对周边环境的实质性影响,考察了附近养牛场卫生情况,详细询问了当地居民对垃圾填埋厂选址运营的态度。
走进首相署了解政府运作
当天下午,实践团一行来到马来西亚行政中心布城(Putrajaya),参观走访了马来西亚首相署,深入了解了马来西亚政府体系与治理模式,并就当地社会治理、城市管理等话题与首相署工作人员进行了沟通与交流。
探秘马六甲的社会融合之道
8月3日,项目全体成员伴随着晨星出发,驱车前往马六甲市。郑和下西洋曾六次在马六甲地区停靠,如今该地为马六甲海峡这条海上生命线的咽喉所在。
十时许,团队一行来到马六甲市独立宣言纪念馆,这里收藏有大量1957年马来西亚迈向独立过程中重要的手稿及影像资料。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马来人、华人和印度裔人等多个种族在国家独立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以史为镜,三个种族在国家建立初期共同付出的努力为如今多种族融合共处的大背景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后,团队来到鸡场街文化坊进行对话访谈。作为一条马六甲市世界文化遗产核心的历史老街,鸡场街集古迹、文化、休闲于一身。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当地峇峇娘惹群体(Baba Nyonya,又称土生华人或海峡华人,是指15世纪初期到17世纪之间开始定居在马六甲、印尼、新加坡、泰国和缅甸一带的中国明代、清代移民后裔)与马来人、印度裔人的社会融合。
随着调研的不断推进,项目组对马来西亚社会治理与社会融合问题的思考和分析也愈加深入。在接下来的行程中,团队将继续紧密协作,完成最后阶段的调研工作,并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和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