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师生持续热议党的二十大报告(三)

发布时间:2022-10-30 浏览量:479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于10月16日至2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大会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公共行政系胡近教授表示,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高屋建瓴、内涵深遽、振奋人心、意义深远,为我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强大思想指引、磅礴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将科教兴国战略作为独立部分放在突出位置,强调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对此我们高校的师生更是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也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化部署时,三者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这充分体现了坚持系统观念的总要求,启发我们要不断探索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内在规律,把握三项重要事业之间的辩证关系,不断把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汇聚成国家竞争力提升的强大合力。十年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建设等重大举措不断落地,协同推进,已明显体现出系统实施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基本方略。

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应心怀“国之大者”,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人才培养主阵地、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重要作用,积极践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同时,要不断完善大学创新体系,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不断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着力培养新时代经世致用领军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交大力量。


比较政治系陈尧教授表示,党的二十大召开,印象最深的是三个内容:明确中心任务,坚持两个“确立”。

会议确定了今后五年以及更长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会议修改了党章,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发展写入党章,预计在明年的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会议上将修改宪法,写入宪法。二十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和总书记,形成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在两个“确立”的决定和保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砥砺前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公共行政系易承志教授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为高质量推进中国城市治理实践提供了行动指南。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空间,城市治理构成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党的二十大关于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城市治理的全过程,大力推进城市治理实践,不断提高城市治理水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强化城市治理的理念创新。应当牢固树立和不断强化城市的参与性治理、包容性治理、协同性治理等理念,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激发城市治理的内生动力,以更好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是加强城市治理的制度建设。应当将加强制度建设融入城市治理的全过程。在大力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加强城市治理制度建设的关键在于聚焦城市治理的目标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健全城市治理的公共参与制度和成果共享制度,以更好地实现城市治理依靠人民和服务人民。

三是夯实城市治理的技术支持。应当充分利用数字化转型的优势,大力开发和不断拓展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场景,持续提升科技赋能水平,为城市治理更好依靠人民和服务人民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公共行政系史冬波老师表示,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位一体”的创新提法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一大亮点,而在这一体系中,人才工作是未来五年的破局关键。无论是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还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都需要各类人才加以推进。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一砖一瓦都需要依靠人才搭建。大会报告明确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与人民教师,我倍感振奋。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我感到,在未来的伟大征程中,人才政策研究大有可为,也为人才政策研究基地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命题。例如,我国在国际人才竞争中的吸引力如何?如何有效评估当前国家创新资源配置的效率,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我需要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国家与上海市的重大政策需求,为推进创新性国家建设献计献策,添砖加瓦。


公共行政系张静如老师表示,我认真聆听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会议上作的报告后,深感振奋、备受鼓舞,今后在工作中也应当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积极投身学术科研,通过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尽绵薄之力。二十大报告特别指出要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急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这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今后在应急管理领域深耕的决心,加强了学术科研的使命感责任感。当今社会各类风险频发,为适应当前复杂严峻的公共安全形势,理顺应急管理体制、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成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内容。随着总体安全观的提出和大部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应急体制不断完善,但在面对“百年一遇”的重特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时,仍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我国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发挥自身制度优势,积极积累本土经验,将每一次重灾巨灾应对中总结的经验教训视为弥足珍贵的危机学习样本,实现从政治势能到治理效能的转换。


公共行政系于峰老师表示,作为一名应急管理学者,我关注到在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方面,报告提出“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急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这一要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工作奠定了基本原则、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同时,该要求也与我的研究方向密切相关,让我深受启发、备受鼓舞。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应急管理部门应通过完善应急预案,面向“急难险重”四点有针对性地提升处置保障能力。首先,可操作的应急预案是“缓急”的前提依据,需要进一步明确响应启动条件,强化预警与响应的联动机制。其次,实用的应急预案是“解难”的参考来源,需要不断改进应急流程、强化应急队伍、升级应急装备,推进应急预案数字化转型。然后,定制的应急预案是“避险”的必要准备,需要善用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想定情景,面向特定场景或意外状况规划救援抢险任务。最后,完备的应急预案是“减重”的关键要素,需要通过修订应急预案明确风险防控任务、设计应急准备容错,并组织编制巨灾应急预案,提升极端灾害事故的应对能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