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欣仪: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发布时间:2024-03-05 浏览量:3920
      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2023届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硕士研究生

感谢国务学院的培养,我在这里体验到了丰富的活动,学习到了前沿的课程,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国家栋梁,务实笃行”的教诲常在我心。学院的培养是我的宝贵财富,我一定做到把自己的政治学专业知识与具体的政治经济事务相结合,做一个务实笃行的国务人。


唯我师恩日月长

我师从季程远副教授,受到了系统的量化训练,以政治经济学与政治文化为研究方向。季老师充分考虑我的研究兴趣,愿意与我交流与碰撞,重视我每一个小小的想法。在季老师的带领下,我实现了对研究方法的突破和研究领域的拓展——从一个望代码兴叹的数据小白,到完成量化论文的写作;从一个对政治学知识没有建立完整体系的本科生,到检验政治合法性的来源、探索贸易如何作用于国家形象。

成为季程远老师的学生是我学术生涯的一大幸事。季老师常跟我说,做汇报的文献,一定要把Appendix也汇报到,利用文章的数据和代码把研究复现,不要只是浅显地阅读一下文献。在处理数据时,季老师也跟我说,注重每一个数据合并的过程,对于合并来的数据的缺失值,要查明数据缺失的原因,找到原数据库进行比对。季老师深厚的量化研究功底、深刻的学术见解与严谨的学术态度深深地影响了我。除了指导我硕士阶段的学业之外,季老师也给了我很多学术道路和以后发展方向的建议。

同时,感谢学院优秀的师长们,他们不仅热爱学术,并且积极引领学生们投身学术、关心学生们的成长与发展。研一下,我挑战自我修读了由黄琪轩老师开设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在这门课上,我需要每周完成IPE领域三篇英文文献与一篇中文文献的阅读,概括文章的研究问题、研究结论、因果机制、研究方法,并提出自己的质疑。黄老师带领我们对大量经典文献进行阅读、批判,这个过程让我在心中构建出一个“好研究”的架构。在做研究时,我也不断反问自己,你研究的问题是真问题吗?你的研究问题有意义吗?

在本科阶段,魏英杰老师教授的《现代政府原理》带引我进入政治学的大门,他在课堂上给我们推荐政治学经典读物,向我们分享政治学最新的研究与他自己的研究,激发了我对政治学的兴趣。在硕士阶段,魏老师也邀请我加入到组会当中,在组会上,魏老师带领我们对国家能力、政府回应性等政治学经典议题进行探讨,我也逐渐搭建起政治学学科大厦的地基。学院提供了丰富的课程与一流的师资,我修读过我每门课都是宝贵的财富,与老师们的交谈更使我受益匪浅。


把个人的能力融入集体之中

在专业学习之余,我也积极投入到了学院的学生工作之中,在学院研会找到了研究生生活的另一种方式。从学术部成员,再到主席团成员,我与国务研会的缘分悄然扎根,默默生长。在这里,我参与到博士生午餐分享会、师友茶座、新老生交流会等活动中。从小型活动到大型讲座,从院内到全国,活动的受众与范围也越来越大。我与学术部的朋友们一起,在田园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了研究生学术月系列讲座活动的举办。我也带领大家一起筹办“城市治理”全国博士生论坛,从论文的征集、筛选、组织评委的评选到论坛的正式举办,耗时数月时间。

学生工作的意义在于服务师生,把自己的想法融入到为同学谋福利中。学生工作于我的意义,是落实了师生沟通的途径,是为院内同学邀请到海内外知名学者的讲座,是为全国的博士生搭建了交流的平台。

作为社会科学的学生,必须深入一线,调研才能出真知。我多次参与到“上海市低保家庭生活状况跟踪调查”中,与黄浦区、普陀区、奉贤区的领取低保的居民深入沟通。我深入体会到弱势群体的不易与社会不平等的现状,也感受到社会救助的温度与国家扶贫攻坚的决心。

在暑期社会实践中,我也加入“物业企业助老服务与数字化技术应用调研”实践团,以线上线下的结合方式走访调研上海市、郑州市等地多个小区,与居委会、物业、志愿者和居民的座谈访谈。在这个过程中,我对物业的作用产生了全新的认识:物业对公益服务与养老服务的提供,尤其是特殊紧急期间物业服务的提供,大大提升了居民满意度以及物业收缴率,增强社区粘性,形成了良性循环,打破了原有的僵局。政府部门的实习让我中国政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央企服务处实习期间,考察中央在沪企业的发展总体情况、产业布局情况、科技创新情况、央地合作情况,并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撰写《2021年中央在沪企业发展报告》。我对于国际贸易、以及央企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的作用等话题很感兴趣,希望以后可以继续深入探索。

调研的过程总会带来新的研究问题与新的研究案例,学术不能闭门造车。作为社科专业的同学更应走出去,调研社会发展的痛点与难点,厚植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风物长宜放眼量

为什么继续读博,深耕政治学呢?政治学是一门关注稀缺公共资源如何被权威性分配的学科,于我而言,其围绕两个重要的议题,一是政治秩序的实现,二是发展与繁荣。这两点对于中国与国际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议题的重要性使得这门历史悠久的学科总能孕育新机。

我喜欢看到时间在自己身上开花结果的过程。大四那年,我作为观众去线上旁听了北大-复旦“国家治理深度论坛”,我聆听着那些我认为遥不可及的大牛学者们讲授研究成果,看到学术新锐们分享最新的学术发现。这个过程是震撼的,学科内存在着这么多仍待研究的重要议题,研究方法更新换代,一篇学术论文的工作量又是如此之庞大……对于那时的我而言,过程虽然震撼,但我只是欣赏这场学术盛宴的旁观者罢了。研二暑假,我的论文入选了第六届北大-复旦“国家治理深度论坛”,我也有机会作为参与者去进行学术交流。说实话,我的心情是矛盾的,忐忑于自己的论文会受到批判,也激动于我的论文可以受到业内顶尖学者的专业点评。这次经历也让我明白,对于参与学术活动经历不多的小硕而言,珍惜好每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认真准备好汇报材料,记录好与会专家的建议,一定会不虚此行。

诚然,学术路途中必然需要一些同行者。正如Stephen Van Evera在《政治学研究方法指南》(Guide to Methods for Students of Political Science)中所写的那样,当你在写作中遇到问题,可以去寻找信得过的朋友寻求帮助(show them to friends who can be trusted to know that you are not brain-dead, and who will help you kick them into shape)。相信我没有“脑死亡”的朋友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曾在一起挑灯夜读,一起尝试对经典文献提出挑战,一起在毕业季互相加油打气。

读博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旅程,成为一名学者更是需要积淀深厚的专业知识与坐得住冷板凳的耐心。与老师的互动交谈中,我清楚地认识到读博士与成为一名学者的艰辛,但是我从未更改过想要深造的决心。尤其是每每参加讲座与阅读文献时,我沉醉于学者们智慧的碰撞,希望自己以后也能是他们中的一员,做出有意义的研究,做一个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学者。

Back to Top